新一輪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中的質量文化
信息來源:本站??作者:???查閱次數:???發布時間:2024-05-23 14:26:00
新一輪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中的質量文化
李志義,黎青青,宮文飛
摘 要:新一輪審核評估將“推動高校積極構建自覺、自省、自律、自查、自糾的高校質量 文化”作為評估指導思想的重要內容,首次將“質量文化”作為評估指標。高校質量文化是高 校及其師生對人才培養質量的共同價值追求和理想理念。高校對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的 承諾、信仰和價值追求,以及自覺、自省、自律、自查、自糾的“五自 ”質量文化是其核心表 現。制度建設和制度認同是質量文化建設的主要路徑,即質量文化的嵌入可以促進質量保 障科層模式向文化模式轉型,釋放價值選擇和軟性制約功能,增強高校質量保障能力。
關鍵詞:本科教學評估;質量文化;質量保障;審核評估;評估指標
當前,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高校加強自我質量保障和推進質量文化建設成 為當務之急。2021 年,新一輪審核評估拉開了帷幕,本輪評估將“推動高校積極構建 自覺、自省、自律、自查、自糾的高校質量文化”作為評估指導思想的重要內容,將“培 育踐行高校質量文化”作為評估基本原則的重要方面。首次將“質量文化”作為評 估指標,旨在通過政策引領,深入推進高校質量文化建設,整體提升我國高等教育人 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鑒于國內對高校質量文化的學理研究還處于初步階段,我國 高校質量文化建設還處于探索階段,進一步厘清高校質量文化的內涵、建設路徑及 其與質量保障的關系,將有助于高校對質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自覺實踐,從而達到 新一輪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以評促強的目的。
一、如何理解質量文化
(一)高校質量文化的本質
馬克斯·韋伯認為人是懸在由他自己所編制的意義之網中的,克利福德·格爾茨,也持同樣的觀點,文化就是由人所編制的意義之網。這種意義之網可以是理想、信 仰、價值觀,它們通過塑造動機來驅動人類行為。行動對于行動者的意義或者說行 動者賦予行動的必要理由,這里的理由可以是為了達成一個既定目標,也可以是非 目的-手段的考慮(比如從價值觀念上認為“這樣做是對的、好的”)。塔爾科特·帕森 斯接續了韋伯的傳統,認為價值是集體共享的行動目的,規范是共享的文化規則,價 值與規范界定了用以獲得有價值目標的合理手段。文化系統包括價值和規范,價值 必須通過兩個過程牢牢確立在兩種行動系統中:人格系統的內化過程,社會系統的 制度化過程。價值只有借助制度才能變得具體,即價值必須制度化。行動者追求 目的的實現或許是理性的,但因為信奉或認同某種規范和價值才有了行動的目的, 所以行動者的動機恰恰是由文化來塑造的。韋伯和帕森斯實則是從符號學的意義 界定文化的概念,即文化是共同體成員所共享的價值取向和信念,而“價值”是對主 客體相互關系的一種主體性描述,是個體在各種可供選擇的取向中做出選擇的尺度 或標準。既然文化通過界定人們的需求和價值追求來塑造行動,并構成了共同體 的意義之網,制度、器物、行為、行動與關系則是用來分析和觀察文化可見的、可操作 的“抓手”,那么,高校質量文化因而就是高校及其師生對人才培養質量的共同價值 追求和理想信念。
高校質量文化所蘊含的價值理性追求并非是人們心目中不可實現的烏托邦。 盡管當下質量管理和質量保障工具理性和技術理性仍占主導地位,但工具理性并非 理所當然,它并非是歷史的不可避免的頂點,因而也不過和神秘主義、世俗哲 學等一樣,只是一系列被建構出來的意義系統,對現代性的現象學研究取向就動搖 了被大多數社會科學家認為根本無須解釋的理性基礎。正如理性選擇理論家雷 蒙·布東(Raymond Boudon)在晚年的著作中所提出的,傳統理性選擇理論的硬傷在 于將人類行為禁錮在了工具性行動上。思想、信念、情感、價值、信仰等,這些內在化 的人類思想生活,和利益一樣對于理解人類行動是不可或缺的。在這個意義上,將 分析框架從工具理性拓展到價值信念的必要性清晰可見。個人偏好和利益既是制 度的產物,制度的規則和過程也就可以用多種方式形成和改變個體價值和偏好。也就是說,當下在高校質量治理的過程中,應注重從工具理性、技術理性的杠桿轉向 價值理性的杠桿,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工具理性、技術理性的個人偏好,激發高校及 師生對質量價值理性的追求。價值理性是人類在自身實踐活動當中對于價值和價 值追求的自覺理解和把握,它以對價值和意義的追問為依歸,致力于為行為主體提 供一套行動的理念、目標和理想,注重目的本身而不是達到目的的手段。高校項目 制的制度設計與運作僅圍繞利益驅動 , 最終人的行為表現即使是貌似理性的, 它也不過是一種受動與自我強制,迎合組織量化目標和滿足個人生存需要的策略行 為,而非源自內在的精神、信念與價值訴求。而美國的自愿問責體系的設計體現了 基于“資源投入- 回報的‘交易 ’哲學和經濟理性”邏輯轉向基于“承諾-履行的倫理契 約和價值理性”的邏輯。這些都警示我們在高校制度的設計中,要考慮其運作能否關注和激發行為主體的內在精神、信念與價值追求,而高校質量文化正是呼應了這 一愿望和宗旨。以往的高校質量保障手段很大程度彰顯了外在性和技術性,將道 德、價值和信仰等人的活動完全化約為技術性的問題,人變成了工具,高等教育由此 失去了人的活動本質。人們期望通過質量文化概念來構建全新的質量保障和質量 管理體系,挖掘現代全面質量管理和質量保障中的文化觀念、精神價值和心理意識 要素。新一輪審核評估中,質量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就是推動以人才培養為己任、 將質量提升作為奮斗目標的共同教育理想,重視質量本身的目的性、質量主體的內 在自覺性。高校質量文化蘊含了高校以及師生對人才培養質量的價值理性追求,引 導高校和教師從功利境界走向道德境界,旨在使質量管理和質量保障真正成為高校 以及師生等每一質量主體的內在成長的需要,喚起他們的質量意識、質量責任和質 量道德。
(二)“五自”質量文化的內涵
從育人的特殊性來看,人的培養不同于工業產品的生產,其過程難以精準控制, 其結果難以統一評判。人才培養的質量從來都沒有一個上限標準,學生和社會的需 求既是多元的,也是不斷發展的,唯有主動回應、不斷改進,才有可能保證質量維持 在一定的水準。教育部原部長陳寶生曾基于文化是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提出打 造“質量中國”必須建立自省、自律、自查、自糾的質量文化,隨后逐漸發展為自覺、 自省、自律、自查、自糾的“五自”質量文化并被廣泛認同。新一輪審核評估方案中首 次將“五自”質量文化的建設情況作為評價指標單列,將其作為第一類和第二類評估 的二級指標?!拔遄浴笔琴|量文化建設的內涵和價值體系。厘清“五自”質量文化的 具體內涵,對做好新一輪審核評估尤為重要。
自覺是指人在有意識的支配下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能預見后果的行動,與其 相對的是一種自發的狀態。 自發意識是對事物的一種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和表 現的初步認識,未能深入到事物本質,因而受到自發意識支配的自發活動具有很大 的盲目性。質量自覺主要包括自覺意識與自覺追求,包括人才培養質量形成、保障、 提升的內在規律的認識上。質量自覺需要一種排除外在干擾和自身功利,使行為主 體不再只是被動地適應外部環境,而是通過自我反省、自我約束、自我監督、自我改 進,最終實現質量價值。質量文化自覺是高校質量文化建設、發展和發揮功能的先 決條件。新一輪審核評估中的質量文化自覺,就是要求高校能夠清醒地意識到人才 培養工作的重要性,認識到自身在質量建設中的主體責任、主體意識和服務意識,具有質量危機意識、質量戰略意識。教師的質量自覺就是對教育教學質量以及質量保 障工作的理解,意識到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用心培育人才是教師最重要的工作。
自省是基于自覺意識的自我剖析與檢查,通過調動自身的理性意識,對主體已 做出或即將做出之行為的動機、過程、結果等進行道德與價值層面上的自我審視,并 在此基礎上做出改正、規制、修正、彌補等自律行為。高校質量文化中的自省是指高校對照質量標準對教育教學工作、管理工作、服務工作進行常態化的理性反思,反省 當下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局限,發現問題并及時改正,從而實現自我提 升。 自省深入或內化到了大學師生以及管理工作者的內在需要、內在心理意識結構 和內在道德自律階段。
自律是指主體自覺認知并遵循一定規范要求而形成的內在約束。質量自律是 主體基于自身自覺程度進行的有意識約束自我的意識和行為,它表達的是行為主體 的某種內在精神品質,能成為人內心的一把量尺和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指導和規定 了個人的質量行為,自愿地認同人才培養質量規范, 從被動的服從變為主動的律 己。質量行為只有從他律轉化為自律,才能真正起作用。一般而言,起初主體主要 是根據外在的規范約束和調節自己的行為,具有一定的外在制約性,進而由他律轉 化為自律。高校的自律就是即使沒有外部的評估與監督也能夠遵循教育教學規律, 嚴格教育教學管理,維持良好的辦學秩序,主動滿足利益主體對人才培養的質量需 求,不斷追求卓越質量。教師的自律就是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堅定職業信仰和道德準 則,教師對待自己的職業,要懷有一顆敬畏之心,盡心盡責地對待學生,形成自覺且 深入研究教學、與時俱進的職業習慣。
自查是指高校和教師自覺對照質量目標、質量標準,對育人目標和教學工作進 行全面檢查和自我評價,及時了解和掌握教學質量狀況和目標達成情況,發揚優勢, 發現問題和不足,分析原因,及時糾正,也是對外問責重要的自我證明。美國的認證 制度即是建立在傳統學術價值和觀念基礎上,激勵院校進行自我評估和自我提高, 體現高校自我管理、自我審查和同行審議。 自查制度是高校自主性的集中體現,也 是維護這種自主性、避免外界干預高校教育事務的機制。新一輪審核評估強調積極 構建多元主體評價,建立行業、企業深度參與評估機制和學生參與評估機制,倡導高 校建立質量信息公開制度及年度質量報告,以加強與外部機構的聯系。
自糾體現了持續自我改進的信念,自我糾正與形成性評價的核心理念一致,不 以評價本身為目的,而是以目標的達成和不斷改進為目標。持續地自我改進是自我 約束的最高境界,它體現出高校質量文化最核心的內容,即不安于現狀,不自我滿 足,勇于改革創新,對自身存在的問題勇敢自糾,永遠葆有追求更高品質的主觀意愿 和信念。新一輪審核評估尤其重視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閉環管理和持續改進情 況。在教學層面,自糾是指師生應根據評價反饋,及時調整和優化教學策略,提高教 學質量。
二、如何建設質量文化
組織文化之父埃德加·沙因在《組織文化與領導力》一書中總結了 12 種文化植入 (嵌入)機制,包括領導者需要定期關注、資源分配、組織設計與組織架構、組織制度 與組織程序、組織的各種典禮和儀式等。也就是說,高校質量文化建設其實是將高校對人才培養質量的價值追求嵌入各種制度結構體系中,并最終內化為組織成員的 價值體系,成為群體的價值觀,這一個過程也稱為制度化的過程。在社會學制度主 義中,社會秩序的形成和再生產被稱為制度化。認知、文化和象征層面存在的社會 秩序如果不是通過特殊規則或強制方式得到維持和再生產,而是以自主形式實現, 這一過程就會被稱為社會秩序的制度化。制度化包括兩個維度:制度的建構和制 度的認同。制度的建構強調的是制度本身的完備性、系統性和協調性, 它是制度 化的首要樞機;制度的認同強調的是組織成員對制度本身的認同與內化, 表現為對 于制度規則的自覺遵守,它是制度化的內在保障。有學者在梳理西方大學自治和學 者治校文化時,指出其建設初始都與學術活動的制度化密切相關。高校質量文化 的形成,實則也是制度化的過程。歐洲大學協會認為,任何質量文化都有兩個組成 部分:關于質量的結構和管理,對質量的價值、信念、期望和承諾,其分別蘊含了質量 文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形成路徑。文化與制序具有同構性,制序是文化在體 系結構上的體現,文化是制序中的精神內核,制序使文化傳承和固化,文化則讓制序 得以內化和深化,防止其僵化和異化?;诖?,本研究擬從兩方面分析:一是質量 文化相關制度的建構,即完善高校對人才培養質量的制度結構體系,主要形成“五 自”質量制度規范體系,是文化的一種固化和外顯;二是制度的認同,即形成柔性的 質量治理氛圍,促進組織成員對“五自”質量文化的認同和內化,進而生成個體對質 量價值的追求和承諾。雖然討論制度問題的時候容易把注意力放在以工具性規則 形式出現的表層制度上,但是真正重要的制度是其深層的信念共同體。斯科特將 制度要素分為規制性要素、規范性要素和文化-認知性要素。三種制度要素對應的 內化程度不同,逐次遞增,規制性制度要素基于施加外在的、消極的約束、工具主義 邏輯,即行動往往追求的是在某種情境中的物質利益。規范性制度要素主張制度為 行為提供了積極的模式、框架或腳本,基于適當性邏輯,即行動則參照一定的道德框 架,考慮個體在情境中與他人的關系和自身的責任;文化-認知性制度要素強調遵守 共同的情境定義、被視若當然而接受的各種理解或認知框架。質量文化弱化了規 制性制度的建立,而更強調規范性要素和文化-認知性要素的制度建構,并將其逐漸 內化為行為主體的心理認知結構,最終形成信念共同體。
(一)制度建構:完善質量治理制度
文化是以組織、制度、行為等為載體的。高校在質量文化建設過程中不能把文 化與其他的組織要素割裂來看,有必要以質量治理制度結構體系建構為抓手,推動 質量文化的建設。建立質量文化,不是另起爐灶組建新機構制定新制度,而是要基 于學校已有的相關制度結構和政策,分析其透射著怎樣的價值取向,觀察行政人員、教師以及學生的互動到底呈現出怎樣的特點。然后,再根據質量文化建設要求進行 針對性的改革和布局:一是樹立質量自覺自省意識。高校的質量自覺自省意識就是 對自身在質量建設中責任的認識,實施質量文化建設計劃和行動計劃,積極宣傳優秀典范,發揮榜樣的力量,激勵師生參與質量建設。對積極投身質量建設、教學品質 有較大提升的教師給予認可。關注師生員工的理想信念、精神狀態,幫助他們找回 初心,激勵他們追求更高層次價值,重申學術信仰和教育理想,倡導追求卓越、開拓 創新的大學育人精神。形成定期開展教育思想大討論的制度和流程,引導師生形成 自我批判和反省的習慣,促使教師深刻認識當前高等教育發展面臨的內外部形勢, 意識到不重視質量、固步自封、停滯不前、不思進取必將遭到時代的淘汰,使其建立 起危機感、緊迫感。二是完善質量自律機制。 自律的關鍵在于建立自我約束機制, 將質量意識滲透到人才培養全過程,將質量價值追求轉化為全體師生日常自覺行 為。質量自律需要學術自治的環境、全體人員的動員、可靠的制度保障。因此大學 質量自律機制建設不僅要求有質量標準、專門機構、專業人員、監測評價、及時反饋 和持續改進等基本的“六有”特征,更需要進一步健全治理結構、完善制度體系、優化 工作流程,落實質量要求和責任,促進全體人員的參與,提升人才培養能力,達成人 才培養的目標。三是落實質量自查自糾機制。從目標定位、培養模式、教學過程、資 源支撐、結果輸出建立起“全生命周期”的質量監控體系,實施“計劃-執行-檢查-反 饋-改進-再檢查”的質量閉環治理體系,建立自我評價機制、評價結果反饋機制和持 續改進機制。其次,構建數據驅動的質量治理范式,利用數據采集、數據分析和結果 反饋,不僅為教與學的改進提供支持,也為教學管理和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二)制度認同:形成柔性的質量治理氛圍
質量文化蘊含了教師、學生、管理人員及各種利益相關者從心理和文化上對人 才培養質量的高度重視和認同,確立質量標準、建立制度規范、選擇技術方法都需要 在卓越質量文化的引領下才能奏效,否則就成了沒有精神內涵的機制空殼。質量治 理的制度結構體系建構是質量文化形成的重要抓手,制度的認同、內化與深化則是 質量文化建設的另一關鍵環節,有利于防止制度本身的異化和僵化。因此,高校有 必要形成柔性的質量治理氛圍,久久為功,使“五自”質量文化真正成為高校內部所 有人的理念導向和行為規范。具體而言:在質量治理價值取向方面,堅持“以人為中 心”和“管理即服務”的管理哲學理念,構建以民主性、法治性、科學性為標準的價值 尺度以及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把人看做是全面發展的人,關注人的進步和自我價 值的實現,從強調績效問責走向協商對話,從監督評價走向支持服務,形成民主和諧 的文化氛圍。在質量治理方法方面,就高校外部而言,“五自”質量文化的建立不僅 需要時間,也需要空間。過于強調行政問責,會擠兌高校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使 其產生緊張感和“示好”心理,無法冷靜地認識自身的不足和發展的可能性,從而無 法由內出發建立起自我約束、持續改進的質量文化。因此,在審核評估過程中,應尊 重高校的主體性,適當給予其自由探索的空間,為高校的質量文化建設之路提供一 個平等、包容、支持的外部環境。就高校內部而言,大學治理的文化模式強調相互信 任與共同語言。因此,高校質量治理的文化模式需要建構以參與、包容、溝通對話、協作和信任為核心的大學質量文化。質量標準的建立符合國家、社會及學生等利益 相關者需求,形成多元主體共治的治理機制和質量共同體結構。主張制度適應人, 采用多種方式激勵師生員工內在潛力、積極性和創造精神,尊重教師的學術角色,督 導工作由“督”向“導”轉變,支持和服務教師發展,將質量要求轉化為教師個人意志 的選擇和自覺行動。
三、如何增強質量保障能力
(一)質量文化與質量保障的關系
文化治理理論強調“透過文化和以文化為場域達致某一特定時期的治理目標”, 蘊含文化作為治理對象和治理工具雙重屬性。工具論的文化將文化看作治理的工 具,對象論的文化則將文化看作治理的對象,二者不可分割,相輔相成。Zukin 和 DiMaggio 的文化嵌入概念提供了一種解釋視角,他們強調文化影響經濟活動、政治、 組織、個體等各個層面,明確了文化嵌入的客觀性與普遍性。亨利·薩姆納(Sumner) 認為“任何制度,都是由一種思想觀念(概念、主張與利益)和一種結構構成的”。思想觀念確定這種制度的目標和功能,而結構體現思想觀念。這里的觀念本質上和 Zukin 和DiMaggio 所指的文化是一致的。這也就意味著,不同制度模式內部存在著 強烈的結構整合趨向,正是由于不同的觀念傾向與價值體系的嵌入,不同階段的大 學教學文化、管理文化才呈現出不同的模式與形態?;诓煌砟畹馁|量保障 體系具有各自的特點,呈現迥異的質量保障結構、制度、機制、行為模式和秩序。以 法理權威為邏輯的科層模式和以主體價值認同與追求為邏輯的文化模式,便是基于 兩種不同理念的質量保障模式。質量文化則強調基于主體價值認同與追求為邏輯 建構質量保障的理念,因此,質量文化與質量保障本質是嵌入關系,因為質量文化伴 隨質量生成、質量保障等質量治理的各個階段和場域,質量保障是質量文化建設和 嵌入的場域之一。質量文化作為一種質量保障的工具,不僅代表行為主體的內在自 覺程度,也意味著其所蘊含的相關理念嵌入到質量保障價值取向、目標選擇、制度、 組織結構等載體。質量文化嵌入到高校質量保障是一種有限嵌入,高校質量保障既 不是完全由質量文化影響和支配的,也不是完全與質量文化脫節。由于政治、人性 等因素客觀存在,完全受文化價值因素支配的質量保障是不存在的。質量文化嵌入 質量保障體系是質量文化建設方式之一,這也呼應和驗證了文化工具論和文化對象 論在實踐中相互融合這一命題。
(二)促進質量保障模式轉型
從歷史演進來看,不同質量保障模式的出現,實際上并不是對傳統質量保障模 式的徹底顛覆,而是在后者基礎上的適應性發展與漸進式演變。高校質量保障的科層模式與文化模式,就像一個人的成長階段,隨著不斷的成熟,需要發揮自主性和獨立性更深層的作用。在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建設初期,主要是在政府自上而下的 推動中展開,整體呈現科層模式的特點,隨著外部質量保障體系的逐漸成熟,高校自 身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和質量文化要逐漸發展和完善,質量從外在約束逐步轉向內 在自覺和追求,才能更全面地持續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當下高等教育進入質量發展 的新階段,高校質量保障體系中質量文化的缺失不僅嚴重影響到大學質量持續提升 和質量保障體系深水區的改革,而且使大學自身陷入了令人尷尬的身份質疑。評估 過程中的“貓捉老鼠”和弄虛作假現象說到底是對高校質量保障科層模式的激烈叩 問。破解這類怪象,不能只關注外在的、規制的、表象的評估方式、技術與手段,更應 當從高校質量保障的深層理念全面審視高校質量保障的轉型,從不同層面革新質量 保障的哲學理念指導、組織結構、權力分配和制度構建。質量文化強調高校和教師 的主體意識,自身對人才培養質量的價值追求,實現質量的自我形成、自我批判、自 我實現和自我超越,蘊含不同于科層模式的質量保障理念,體現了質量保障是自下而上的價值認同過程。因此,需要將質量文化所蘊含的理念嵌入到質量保障組織結構、制度與行為主體等載體,不斷外化、客觀化、固化為一種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和自我追求的質量保障文化模式,并逐步內化到師生的人格系統,生成師生對質量的內 在追求和承諾,形成高校自覺、自省、自律、自查、自糾的質量文化,釋放質量文化的 質量保障功能,潛移默化地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引導作用,實現質量保障科層 模式到文化模式轉型,提高高校質量保障能力。新一輪審核評估突出了“五自”質量 文化對于質量保障的引領和支撐,這一轉變,不僅僅在制度、工具方法層面,更在價 值觀層面,推動高校由被動接受評估到主動追求卓越質量。因此,我們需要厘清和把握質量保障科層模式與文化模式的差異特點,發揮質 量文化的引領支撐作用,實現質量保障科層模式向文化模式的轉型,提升高校質量 保障能力。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質量保障理念的轉變。質量保障的科層 模式體現了實體論哲學,即事物的發展是線性的,受背后必然性支配,不重視偶然 性、主觀性和精神作用;質量保障的文化模式則體現實踐論哲學,強調主體性和能動 性。質量保障由科層模式到文化模式體現了科學管理到文化管理理念的轉變,體現 了外部控制審查到院校質量管理為本、外在性到自覺內在性、技術性到人本性、控制 到支持等理念的轉變。二是質量文化通過認同- 內化機制嵌入到行為主體。文化認 同與內化是主體從隱形的文化感知過渡到顯性自覺行為的支架,其目的不僅是質量 保障主體的“內在精神結構”,更是形成主體質量行為自覺,質量文化內化于人的心 理結構過程,實質上也是質量文化發揮質量保障作用的過程。高校質量保障主體活 動過程,是對質量保障過程中嵌入的某種觀念、行為規范等進行認知、理解、接納并 最終實現價值認同和行為轉變的過程。只有將質量價值觀內化為全體成員的自身 行動目標和行為準則,文化共同體才能長久地存在和持續地發展。質量保障科層模 式則是基于外在的法理權威,具有外在規制性,忽視人的主動性,強調照章辦事,行為受規則約束,容易導致形式主義,不注重實效。三是構建質量保障共同體。大學 質量保障科層模式注重垂直權威的運用,強調正式權力和任務職責的分配,自上而 下的科層組織結構和嚴格的規章制度。行政人員為了實現大學的使命,往往把教師 視為被操控和部署的人力資本,雙方容易產生的漠視和敵意。質量保障共同體外顯 為一種組織結構形式,一種隱性的質量行為制度規范,也是一種共同的價值觀念,一種和諧的組織成員關系。它不是以共同的利益而連接,而是以共同的理想信仰、價值追求而聚合。共同的質量價值觀是質量保障共同體得以存在的關鍵,要培養什么樣的人?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標準是什么?什么樣的教育教學是有價值的?如何 保證與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各相關主體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 當學校的全體成員 在這些問題上達成共識,質量共同體才初步形成。因此,就高校外部而言,高校要承 擔主體責任,形成政府支持、行業企業等利益主體參與的質量保障機制,形成平等參 與、共同對話交流的關系結構,主動滿足利益主體對質量的要求,重視信息公開透 明,質量保障功能由證明向持續改進轉變;在高校內部,質量保障的主體逐漸由校級 專門機構轉向教師為主,強調所有成員的共同參與精神、歸屬感和價值認同,達成共 同質量愿景和質量共識,重視非正式權威、文化引導力量和主體內在追求,建立文化認同路徑,貫徹賦權、參與、溝通、鼓勵、信任等民主方式,支持師生發展,滿足其合理 需求,落實責任要求,共同追求卓越質量。
(三)質量文化的質量保障功能
大學質量保障模式強調工具理性的應用,以行政命令、制度規范、管理技術等來 進行質量管理,約束組織成員的質量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教學自由被干涉,學術自 主權遭破壞,損害了大學精神, 也降低了大學教師的道德責任感,高校和教師認為 質量保障是一種外部強加的負擔,彼此忽視信任,基于問責目的,而不是支持和促進 高校達到教學的卓越水平。高校質量文化的質量保障功能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 質量文化提供了不同于工具理性價值選擇和取向,彌補工具理性異化的弊端。高校 質量文化突顯了大學對人才培養質量價值理性的追求,強調以“人的尺度”為出發 點來解釋、評判質量保障的現實并預設理想的質量保障形式,高?;谇逦淖晕?認知和定位、高度的使命自覺而形成的一種內部動力需求,對人才培養的卓越追求, 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并通過樹立信念信仰、價值共識等激發所有成員參與質量行 動的內源動力,以達成“文化自覺”。二是質量文化作為一種“軟治理”,具有軟性制 約的作用,與質量保障規制的“硬治理”,共同促進大學質量保障。如果一所大學在 質量保障的過程中,只有外在的制度剛性規制,沒有質量文化的內在動力,那么質量 保障就很有可能成為千篇一律的行為,大學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就會迷失甚至消 解,大學教學和服務就會失去一種人文主義的溫情,淪落為單調麻木的知識交易場 所和單一標準化的人才加工廠。質量文化理念下的制度結構設計具有民主化、科學 化的特點,制度從規制性轉向規范性,回應高校和利益主體的多樣化和內在需求,尊重高校和教師的主體地位,強化師生價值信念和自我約束。從效果上看,文化支配 的行為帶有更強的自覺性,效果會更深刻持久。同時,高校質量文化代表著高校質 量保障的非正式結構,是高校質量保障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質量保障既 需要正式的結構,也需要非正式結構。高校質量保障中的正式結構是適應質量保障 制度環境的產物,是高校維護其合法性的方式,是對外部展示的一種形象;高校質量 保障的非正式結構包括價值取向、思維信仰等則是高校質量保障的實際工作機制, 以文化為中心的非正式結構才能真正的解釋質量保障行為發生的具體過程和效 果。高校質量文化作為非正式結構對高校質量保障的有效性產生重要影響。質量 文化可以以其在組織內“無所不在”的特征,彌補正式規則的缺漏之處,作為一種通 用性的“代理規則”發揮效用。
結 語
我國高等教育評估制度未來發展的趨勢之一是:評估動力機制為內外結合,以內為主。當高校進入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新一輪審核評估倡導高校質量文化的建設,意味著高校質量治理和質量保障需要由工具理性、技術理性轉向價值理性,重視高校和師生的價值認同和價值訴求,激發其質量意識、質量責任和質量道德,建設自覺、自省、自律、自查、自糾的質量文化,使高校質量治理和質量保障的動力由“外驅” 轉向“內驅”。質量文化的建設離不開質量文化的制度化過程,需要通過建構完善的質量治理制度,形成柔性的質量治理氛圍,實現質量文化制度建構和制度認同。質量文化與質量保障本質是一種嵌入關系,通過質量文化的嵌入,促進質量保障科層模式向文化模式轉型,釋放質量文化的價值選擇和軟性制約功能,從而提升高校質量保障能力。
本文摘自2024年3月高教發展與評估第40卷第2期
?